
李若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北太振寰首席科学家
尊敬的朴校长、袁亚湘院士、汤涛院士、张继平院士,
各位专家、企业家,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谢您莅临今天的学术研讨和软件发布会,共同见证北太天元2025版本的产品发布。
五年前,我们从这里启程,怀揣着对数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科技自主的信念;五年后,我们带着北太天元重返初心之地——这不仅是一次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场对初心的回望,一次面向未来的再出发。实现中国科学计算软件的独立自主,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长期的事业。今天,我们正踩在历史的鼓点之上,脚踏实地,奋勇前行。
我国在工程实践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诸多重大工程突破仍建立在国际已有科技产品的基础之上。在教育、科研与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软件MATLAB,就极具代表性。20年夏天该软件的禁用事件引发的巨大震动,暴露出我国在关键基础软件领域对外依赖的严峻问题。
北太天元的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以完全自主可控为根本原则,从20年下半年开始写下第一行代码,在22年夏天软件以粗陋的形态第一次面向公众,随后我们每年更新一个大版本,今年是软件的第四次的大版本提升。每一次的大版本更新,在我们这些开发者看来都是一次涅槃重生。今天我们给大家展示新版的产品,在内核执行的效率、代码的兼容性、系统仿真的覆盖面及工程化能力、与外部工具和AI的交互等方面都有诸多崭新的能力和体验的提升。
在过去这几年拼搏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遭遇各种大风大浪,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还活着,而且在持续地发展壮大。新发布的产品是我们技术上的成长,与此同时,我们软件在大学、科研机构、产业部门的推广应用也有巨大的进步,北太天元已经批量进入了大学的教材,有毕业生的求职简历上写着熟练使用北太天元,在实体经济非常困难的大环境下,我们今年获得了超募的A轮融资,并分别在北京和成都建立了分部。
北太天元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在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应用数学学科的一张名片。应用数学通过将数学知识转换为算法并研制成为软件产品,最终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学科发展路线,从目前来看是可能成功的。我们取得的进步,离不开大家对我们无私的帮助,我谨代表整个团队对大家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感谢各位远见卓识的学术同行、北大各个职能部门的同事、各院系各领域的专家,感谢各位兼具家国情怀和高雅品味的投资人、技术和商业合作伙伴,特别是我们的用户。
北太天元团队整体的工作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模式。胡俊老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以北京大学的数学学科作为河的此岸,校内的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校外的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发挥着桥头堡的作用,这个连接两岸的桥梁承载着我们的团队孵化出北太振寰企业,在重庆落地成为河的彼岸。对这个支撑从纯粹科研到产业落地的新机制,起初我对其重要性并无太多的体悟,后来是入脑入心地认识到:正是这个机制成功地形成了各方的合力,成为北太天元能够走到今天的支撑。所以我特别想给各位朋友,特别是科研单位的负责同志,推介北大在机制体制上的这个创新。
北太天元作为通用型的数学基础软件,是软件体系从知识逻辑上的根基,并有规模庞大的产业应用价值,这是五年前MATLAB禁用事件被称为对我国科技封锁的第一枪的原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的成败与国家科技竞争的胜负的紧密联系。从国际国内的大局势变化,可以看到我在第一次发布会上对北太天元的长期预言正在逐渐变成现实,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我们不但要应对国际局势极限拉扯带来的挑战,还要遵循市场的规则,用户提出的需求和意见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努力拿出技术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在蛮荒的环境里面搏杀出位,才能够最终把道路越走越宽。
两年前,我曾坦诚地讨论过北太天元可能面临的三种结局:第一种是彻底失败——项目烂尾、产品废弃,企业难以为继;第二种是勉强维生——核心产品未能真正打开市场,团队依靠边缘业务维持,企业徘徊在生死边缘;第三种,也是我们最渴望实现的愿景——北太天元成长为科学计算领域的主流平台,在教育、科研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中构建完整生态,全面完成国产替代,并超越国外软件,为全人类服务。今天,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已经完全避免了第一种结局,基本超越了第二种结局,正稳步地迈向第三种结局。
在迈向第三种结局的征途中,我们不但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甚至要准备经受考验和磨难,光明的前途终将属于奋斗者,我愿在此与大家共勉,让我们为北太天元的前途、国家的强盛、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